倡导健康生活,呵护肠道健康—我院开展“世界肠道健康日”义诊活动
发布时间:06月11日 08:52 浏览:26378次
肠道掌握着人体70%的免疫功能,人体99%的营养靠肠道吸收,80%的毒素靠肠道排出。肠道患有疾病,势必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。为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肠道疾病健康重要性的认识,5月29日我院肛肠科在门诊大厅举办了以“倡导健康生活,呵护肠道健康”为主题的义诊活动。
义诊活动中,医护人员为前来咨询的患者测量血糖、血压,发放宣传册、现场健康宣教,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,让患者正确认识肠道疾病。
肛肠科副主任张汉宏及其医师团队针对腹痛、腹胀、腹泻、便血等肠道疾病的相关问题,为患者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,提供了合理的诊疗方案,并提到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,结、直肠癌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,应予以警惕,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重视肠道健康。
刘女士,53岁,交替腹泻便秘。张汉宏主任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后,建议肠镜检查,并耐心告知其必要性。吴女士,43岁,间断左下腹疼痛,便后腹痛可好转,但反复发作,于一年前行肠镜提示有息肉未切除。张主任了解病情后建议复查肠镜,必要的时候行息肉切除,以免息肉癌变。活动当天,前来肛肠科就诊的患者免挂号费、肛门指诊费。
此次义诊活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。不少参与者表示,通过专家的细致讲解,使他们对肠道健康有了更深入地了解,也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肠胃。我院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,通过类似的义诊活动,为群众提供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和服务。
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,肠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,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,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。人体的肠道包括小肠、大肠和直肠3大段。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几乎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;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,形成粪便,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。
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大约为70吨,是体重的1000多倍,这些食物都是靠肠道处理。与此同时,80%以上的毒素,由肠道排出体外。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,死亡率居第四位,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。
肠息肉是肠镜检查常见的一个诊断,90%以上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,肠息肉就像一颗种子一样,随着时间的延长,演变成肠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。
肠息肉是目前公认的肠癌的癌前病变,从息肉逐步发展到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一般都都经历:小息肉→大息肉→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→息肉癌变。这个过程相当的缓慢,一般需要5~15年的时间,因此,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和干预这一过程的进展。
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,其癌变率也随年龄而升高,40~59岁为26%~39%,60岁以上可达到47%~52%。
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、粗粮豆类及菌藻类食物中,饮食过于精细,吃膳食纤维少也容易形成肠息肉。
便秘的患者经常几天才排一次便,粪便长时间在肠道内储存,会产生各种的毒素,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,使得肠道容易出现息肉。
喜欢吃高脂肪、高动物蛋白以及油炸食品的体重超标的人,也容易形成肠息肉。
肠息肉具有较强的遗传性,例如父母患有肠息肉,那么其子女出现肠息肉的可能性将会更高。
肠息肉一般没有症状,少数息肉因表面糜烂或被粪块擦伤可以发生无痛性出血。有些炎性假息肉有自行消失的可能,但大多数肠息肉是肠癌的种子,会无痛无息地发生癌变。90%以上的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,即使一开始可能是良性的,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可能向恶性转变。
▼肠癌发展史
从息肉开始,发展为不典型增生,再发展到癌症需要5~10年的时间,所以发现肠息肉应尽快切除。肠息肉的治疗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,在患者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,最普遍的方式即内镜下息肉摘除术。
所以,如果您检查后发现了肠息肉,正视现实,尽量放松,只要饮食有节,合理安排,定期复查,及时发现,及时处理,定会将肠癌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—END—
监制:吴超 吴帅
信息来源:肛肠科
编辑:宣传部
[ 转载请注明出处 ]
江北院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