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青年大学生,关注艾滋病、梅毒等性传播疾病“多病共防”
发布时间:09月26日 09:51 浏览:71次
金秋九月,高校迎来开学季,无论是刚刚踏入校园的新生,还是步入高年级的同学,都已陆续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活。据统计,我市大学生总数已超过百万,在大学校园集体环境中,传染病的防控尤为值得关注。青年大学生应重点了解并防范一些常见传染病,例如艾滋病、梅毒、尖锐湿疣、慢性病毒性肝炎(包括乙肝和丙肝)、猴痘等,这些疾病是影响学生群体健康的重要问题,亟需提高防护意识,积极采取预防措施。
一艾滋病 数据显示:2023年全国报告15~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3010例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84.7%的感染者通过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,86.8%的感染者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交友感染。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,它会悄悄破坏人体免疫系统。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可能和常人无异,无法通过外表判断是否感染。早检测、早知晓是关键! 重要提醒:日常接触如握手、拥抱、共餐、共用厕所、面对面交流等不会传播艾滋病!
二其他要重视的性传播疾病
1梅毒 2010—2023年全国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6.86/10万上升至37.60/10万,年均变化百分比为1.82%,整体呈上升趋势。 它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。性途径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,占比高达95% 以上。无论是阴道、肛门还是口腔性行为,只要有皮肤黏膜的密切接触,病原体就可能趁虚而入。梅毒能侵犯人体各个组织、器官与系统,症状体征极为复杂,若不及时治疗,危害超乎想象。 2尖锐湿疣 2018-2023年我国尖锐湿疣报告发病率在7.26/10万至7.19/10万之间,感染、传播十分广泛。 尖锐湿疣又称肛门生殖器疣、生殖器疣和性病疣等,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,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的“小突起”或“菜花样”赘生物。它不痛不痒,但传染性强,且可能反复发作。 尖锐湿疣的“元凶”是HPV病毒(主要感染的是低危型如HPV6、HPV11),男性、女性都可以感染HPV,某些高危型的HPV还可致生殖器疣,并与多种癌症如宫颈癌、肛门癌、口咽癌等相关。性行为是HP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持续感染带来的健康危害要关注。 3猴痘 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,可出现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等等症状。我国猴痘疫情目前保持较低流行水平,90%以上病例为男性,主要通过男男同性性行为等密切接触传播,超过40%的病例为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。 重要提醒 猴痘和艾滋病都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,猴痘更多通过性行为过程中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分泌物、渗出物后感染;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过程中的体液交换传播,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、拥抱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。 因此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,但不能完全避免猴痘传播。此外,免疫功能受影响的艾滋病患者感染猴痘后临床症状更严重,患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。
三青年大学生如何做到“多病共防”?
• 青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,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,为国家富强、社会发展而努力学习; • 始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,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,远离不健康的行为; • 安全性行为,守好第一道防线。坚持安全性行为,全程、正确使用安全套,是预防艾滋病和大多数性传播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!忠于恋爱伴侣,拒绝拥有多个性伴侣,多性伴会显著增加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。 • 倡导主动定期检测:高风险人群建议每3-6个月检测HIV、梅毒等,早发现才能早治疗。 • 主动免疫预防,青年学生人群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,主动接种乙肝疫苗、HPV疫苗等,主动预防,降低感染风险。 • 坚决远离毒品: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是传播艾滋病、梅毒、肝炎的高危行为。吸食冰毒、摇头丸、K粉等新型毒品会显著削弱判断力,极大增加高危行为风险,进而增加感染HIV、病毒性肝炎、梅毒、猴痘及其它性传播疾病的风险。 • 掌握HIV暴露后预防(PEP)知识,一旦发生了可能感染HIV的高危行为,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帮助,服用阻断药物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 (扫描武汉疾控二维码-关注武汉疾控-点击资讯-微官网-社会服务-艾滋病咨询-HIV暴露后预防用药就诊信息)
最后,为了让大家手握健康“秘籍”,武汉青年多病共防宣传平台“多病共防” 抢先体验版正式上线啦!平台由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,致力于为青年学生提供全面、专业的疾病防治知识。详情请戳健康新生季,防艾不缺席!2025武汉青年“多病共防”宣传平台体验版上线! 让我们携手努力,从知识学习做起,积极参与“多病共防”行动,共创无“艾”校园,共享健康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