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教学

Scientific research

失眠者—你的安眠药吃对了吗?

发布时间:09月08日 08:48 浏览:82次

     现在随着社会高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。 夜深人静,你却在床上辗转反侧,数了几百只羊,思绪却像跑马拉松一样停不下来。第二天醒来头昏脑涨,工作和生活都深受影响。这时,很多人会想到一个词——安眠药。


image


      在考虑用药之前,最重要的一步是:寻找失眠的原因。失眠可能只是表象,背后常常隐藏着其他问题。比如:心理因素: 压力、焦虑、抑郁。生理疾病:疼痛、咳嗽、心悸、哮喘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。生活方式:睡前刷手机、喝浓茶咖啡、作息不规律、熬夜。环境因素:噪音、光线、温度不适。

      其实,安眠药并没有这么可拍,关键是在于科学合理的使用。下面,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安眠药的合理使用。

一.治疗药物


1. 非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

     代表药物:唑吡坦、佐匹克隆、右佐匹克隆、扎来普隆。

     特点: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线安眠药。它们起效快,主要促进睡眠,半衰期较短,因此第二天残留的“宿醉效应”(如头晕、嗜睡)相对较轻。虽然安全性较传统安眠药高,但仍存在依赖风险,且可能引起梦游、记忆模糊等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。


2. 苯二氮䓬类(传统安眠药)

     代表药物:地西泮(安定)、艾司唑仑(舒乐安定)、劳拉西泮、阿普唑仑。

     特点:这类药物除了助眠,还有抗焦虑、肌肉松弛作用。它们不仅帮助入睡,也能增加睡眠持续时间。但依赖风险、耐受性和“宿醉效应”更明显,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记忆力和认知功能。现已多用于短期治疗或治疗焦虑伴发的失眠。


image


3. 褪黑素受体激动剂

     代表药物雷美尔通。

     特点:模拟人体自身的褪黑素,调节睡眠-觉醒周期。没有成瘾性,非常适合昼夜节律紊乱(如倒时差、轮班工作)的失眠患者。但催眠效果相对较弱,对重度失眠可能效果有限。

4.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

      代表药物曲唑酮、米氮平。

     特点:当失眠与抑郁、焦虑共病时,这类药物是很好的选择。它们既能改善情绪,又能帮助睡眠,几乎无成瘾风险。毕竟是抗抑郁药,需在医生明确诊断后使用,可能会有口干、头晕等副作用。


5.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(新型安眠药)

      代表药物:苏沃雷生。

     特点:作用机制新颖,通过阻断“清醒信号”来促进睡眠。研究表明其成瘾潜力较低。相对较新,但费用较高。


6. 其他(如抗组胺药)

     代表药物:苯海拉明(常见于某些感冒药中)。

     特点:利用其镇静的副作用来助眠。仅建议作为临时、偶尔使用。效果会随着使用而快速减弱,且第二天可能感到昏昏沉沉。


二.安全用药“红绿灯”


     如果您正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眠药,请务必遵守以下原则:

     严禁饮酒: 酒精会与安眠药产生协同作用,可能抑制呼吸,极其危险!

     严禁自行加量: 不要因为一两次效果不好就自己增加药量。

     严禁突然停药:长期服药后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失眠反弹甚至戒断症状,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。


image


     另外服药后第二天,驾驶、操作机械或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前需格外小心。看其他病时,务必告诉医生您正在服用安眠药,避免药物相互作用。服药的同时,配合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,睡前放松等。

     安眠药是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可以斩断失眠的枷锁,恢复精力和健康;滥用则可能伤害自身,不是你抽屉里可以随意取用的糖果。

     请记住:安眠药是对症治疗的“拐杖”,而不是根治原因的“手术刀”。认知行为疗法被国际公认是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案,它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来从根本上改善睡眠,它的副作用远小于药物。

—END—

监制:吴超  吴帅

信息来源:药剂科刘锷

 编辑:宣传部

  转载请注明出处  ]


图片图片图片

Copyright © 2019  蔡甸区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

电话:027-84905996 地址:武汉市蔡甸区成功大道111号 鄂ICP备14018802号-1  鄂公网安备 42011402000349号

关注公众号